一本《順德文人年表》來告訴您
順德立縣雖于明初,較粵東諸邑為遲,然自南宋元明清數百年以來,人才鼎盛,科甲連鑣,文武狀元于廣東十居其五,進士二甲二十余人,傲然冠乎全粵。順德不僅文人眾多,且呈家族式世代相傳,如大良羅氏、龍氏,羊額何氏,馬岡佘氏,龍山陳氏、溫氏,龍江張氏,光華梁氏等,均代有名人。故而文化底蘊深厚,值得認真仔細地從事發掘整理研究。
——摘自《順德文人年表》后記
順德自古為富庶之地,有“嶺南壯縣”“南國絲都”之稱,與此同時,經濟的發達,社會的穩定,也催生順德崇文之風興盛,致人才輩出。然,在順德的歷史長河中,到底有多少文人在這片富庶的土地上留下過足跡,他們有著怎樣的生平,創下過怎樣的偉跡與篇章?且看“順德歷史文化叢書”之《順德文人年表》。
該書由中山大學古典文獻學博士、東莞展覽館研究院李君明老師歷時10多年收集160余本歷史文化書籍整理而成,包括查閱17本年譜、10本史料、11本地方志、30本史書以及近百本總集、別集、今人專著等書籍。
2018年,李君明老師得知順德區政府欲編輯《順德歷史文化叢書》,遂發郵件聯系,致使《順德文人年表》一書發表。
作者簡介:

李君明
李君明,中山大學古典文獻學博士,東莞展覽館研究員,兼任中山大學古文獻研究所、廣東科技學院兼職研究員。長期從事嶺南文獻整理研究及明清文史研究。著有《趙翼年譜附劉大櫆年譜》《明末清初廣東文人年表》《廣東文人群體研究》《東莞文人年表》上下冊、《廣東文人年表》四冊(已出樣書);點校整理出版《開化府志》(與人合作)、《廣南府志》(多人合作)、《東莞詩錄》上下冊、《全東莞宋元明詩》四冊、《邵村壽言三種》《順德文人年表》及收入《全粵詩》之明清粵詩人別集多種,發表研究論文多篇。

《順德歷史文化叢書》第一輯

《順德歷史文化叢書》第一輯
關注順德,只因文人太精彩!
“如果沒有十多年的歷史文化資料的積累,我不敢聯系順德區政府做這本書。”李君明笑著說,“此書成書時間是一年,開始積累資料則源于2005年。”
李君明是陜西人,于2004年南下廣東,2005年正式在中山大學師從陳沚齋導師攻讀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為古典文獻學。讀博期間,參加校內中國古文獻研究所主持整理的《全粵詩》工程。獲博士學位后,就職廣東培正學院,2009年到東莞展覽館就職。至2018年底,先后出版了《明末清初廣東文人年表》《廣東文人群體研究》《東莞文人年表》《東莞詩錄》《全東莞宋元明詩》等。
在《順德文人年表》出版前,李君明從未來過順德。一個從未到過順德的人,緣何對順德的歷史文人生發興趣并花10多年時間予以整理和研究?李君明回答,“因為從順德文人的數量、質量來說,順德的文人文化可謂廣東文人文化中最出彩的一部分!”
2005年,李君明在參與《全粵詩》整理期間,從事順德等縣縣志的粵詩輯佚工作,披閱順德志,遂始了解順德文化,引發對順德文人歷史的關注。
“《順德縣志》的版本很多,印象比較深的是咸豐版的《順德縣志》,資料記載尤為詳細完善。放在全省來講,順德的縣志書在眾多志書中是獨占鰲頭。”從那時起,李君明開始關注順德,并對順德文人生發研究的興趣,開始收集第一手歷史資料。
順德文化昌邑,文人輩出
《順德文人年表》的年表起自宋真宗咸平四年(一00一),訖于清宣統三年(一九一一)。該書年表收錄的順德進士、舉人,僅宋朝就有二十多人,其中狀元兩名,一為順德龍山人溫若春(番禺籍),于宋寧宗嘉定二年中狀元;一為順德熹涌人張鎮孫。
“全省文武狀元有十幾名,順德就占了五名,可見順德詩書傳家的崇文之風很濃厚,其文化歷史的發展在整個嶺南頗具代表性。”李君明還盛贊順德文人的家國情懷,尤喜陳邦彥、陳恭尹父子以及屈大均等明末清初的順德文人。
李君明稱,明末清初是順德文人人才昌盛最為鼎盛之時,這一時期的順德文人為后人既留下了不少著作,也留下了不少文人愛國的事跡。這一時期出現的知名文人,還有順德文狀元黃士俊、武狀元朱可貞等,與陳邦彥、張家玉(東莞)并稱“嶺南三忠”的陳子壯(金沙洲人),其兒子陳上圖,以及番禺人屈大均,皆往來順德師從陳邦彥,帶動珠三角各地間文人交流頻繁。
其中關于陳邦彥,《順德文人年表》如此記載:陳邦彥(一六0三至一六四七),字會斌,一字會份,號巖野。順德龍山人。恭尹父,屈大均師。年輕時居大良錦巖,授徒為業,人稱巖野先生。弘光初,北走南京,上《中興政要書》三十二策,不用。唐王時蘇觀生薦之,授監紀推官,未赴。南明唐王隆武元年(一六四五)舉人。翌年,升兵部職方司主事,監粵西“狼兵”。隆武帝死難后,參與擁立永歷帝,授兵科給事中。南明桂王永歷元年(一六四七)二月,邦彥說服順德甘竹灘大盜余龍,起兵恢復,招募義軍,聯結張家玉、陳子壯牽制清軍,兵敗退守清遠,城陷被執,不屈遇害。著有《雪聲堂集》《陳巖野先生集》。《明史》卷二七八有傳。
關于陳邦彥之子陳恭尹的記載則更為詳細,其與廣東文化名人屈大均、梁佩蘭并稱“嶺南三大家”,又為“嶺南七子”之一,兼精書法,一生著書無數。
“這本書面世也有一個小小的遺憾。這本書僅列出了一部分順德文人,主要記錄了順德進士、舉人,以及長期生活在順德或者與順德文人往來頻繁的部分外地籍貫的文人。因本書限于篇幅,順德的武舉人、貢生以及順德人民的縮影沒有收錄在內。”
李君明稱,古代順德文化昌邑、文人輩出,一本四百多頁的書籍難以涵蓋全部文人的足跡,希望以后有機會展現更多順德文人的歷史。“如果將順德文人全部展現出來,將會更琳瑯滿目。”“我目前正在編寫《廣東文人年表》,其中包括順德文人,亦含順德人民的縮影。順德文人部分將是這本書的重頭戲”。
順德文化現象:詩書傳家源遠流長
研究順德人文歷史十幾載,李君明分享了幾個文化現象。一是順德人多做教諭類官職;二是順德經濟促進文化昌隆;三是順德家族式文人較多。
“在搜集順德文人資料中,我發現一個順德文化現象:順德文人大多擔任教諭類的官職,很少擔任知縣這些做實事的父母官。”李君明稱,這大概跟順德富庶發達的經濟有關。
“古代大多南人北官,北人南官。擔任知縣類的父母官,南方人要到北方去做官,擔任教諭類的官階則可留在本省。順德人中舉后要么不做官,要做就做教諭官。這大概是順德人家普遍殷實,他們可能覺得做官沒有多大意思。”
對于明末清初順德文人文化最昌盛的時期,李君明稱,這是嶺南史上最精彩的一段,“文人們前期都參與打仗救國,后期則注重于詩集文匯,出了不少著作,使古代先賢的文化得以源遠流長。”
李君明久居東莞,對東莞人文歷史亦頗有研究。在他眼中,順德離省會近、經濟又發達,經濟發展決定上層建筑,因此順德的文化更昌隆一些;東莞特殊的地理位置則使之成為軍事要地,文武兼備,其軍事地位是順德無可比擬的。“古代的東莞與順德,兩地各有所長。”
關于順德家族式文人較多,主要集中于大良羅氏、龍氏,羊額何氏,馬岡佘氏,龍山陳氏、溫氏,龍江張氏,光華梁氏等。“如溫氏家族,出了很多進士;還有龍江張氏家族、陳氏家族(陳邦彥后人)后來也出了很多文人。”
在李君明眼中,順德人詩書傳家,崇文之風世代相傳,才有文化昌邑、人才輩出以及“狀元文化”源遠流長這等繁盛的文化景象。
文/珠江商報記者陳小蘇
圖/受訪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