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揚
從今年10月份開始試點垃圾分類的杏壇馬東村,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村民垃圾分類參與率就已超過85%,投放準確率超過90%,垃圾每月產量從原來100噸減至85噸,運輸車次降低13%,垃圾分類成效初顯。
細究其原因,不難發現有兩點工作馬東村做得十分突出。一是對于垃圾分類的宣傳,二是探索出了一條“前端分類、中端收運、末端處理”的垃圾分類實施路徑。
前期宣傳對于垃圾分類的參與度影響很大,尤其是對于農村實行垃圾分類而言。也許有人會覺得農村垃圾分類的難度相較于城市會低,因為農村所產生的垃圾種類和量比城市的要少。但實際上考慮到村民對垃圾分類的接受程度,光是宣傳這一塊,農村垃圾分類所要面對的困難并不亞于城市。畢竟在傳統上,農村對于垃圾分類的認識約等于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當代農村所產生的垃圾也不再局限于農業生產和生活垃圾,不少現代化垃圾也成為了農村必須要處理和面對的問題。
面對著農村垃圾分類過程中,村民不愿分、不懂分的“痛點”,馬東村在黨建引領下,挨家挨戶地進行垃圾分類宣傳,確保了垃圾分類的知識傳遞到了每一個村民手中,并且通過黨員的帶頭作用,引導更多村民參與進來。這樣的宣傳規模和效果,不僅收到了成效,同時也為將來農村垃圾分類的擴大試點積累經驗。面對農村垃圾分類的首要難題,馬東村用實踐和成效交出了答卷。
另一方面,在具體實施垃圾分類過程中,不僅建立了垃圾分類積分制度和積分獎勵機制,村民正確投放垃圾可獲積分,積分可兌換日用品,同時建立了小型餐廚垃圾處理站,通過處理的餐廚垃圾可用于綠化種植。而同樣作為6個試點村之一的北滘黃龍村,它的餐廚垃圾處理站所處理后的產品也可分別用于優質有機肥、寵物零食以及昆蟲蛋白飼料和飼料營養添加劑。濕地凈化中水回用系統把垃圾處理產生的污水凈化處理后變成滴灌系統,灌溉垃圾站的綠化植物。這樣一來,作為生活垃圾占比較高的餐廚垃圾,可以清潔有效地反饋到整個農村的生態環境中,最后還是造福于村民的日常生活,讓村民切身感受到垃圾分類處理的好處。
以馬東村為代表的6個試點村,無論是在前期宣傳還是具體實施過程中,都緊緊把握住了“以人為本”這個關鍵點。說到底,垃圾分類的實施主體和受益者都是村民自己,沒有村民的參與和覺悟,垃圾分類只會是水上樓閣,難以為繼。因而,無論是獎勵機制,還是創新餐廚垃圾處理方式,還有誤時垃圾投放點燈舉措,都是為了鼓勵村民,也讓村民感受到垃圾分類好處的舉措。誠然,開展垃圾分類是會增加一些繁瑣的工序,但是通過各個環節的設計和創新,讓村民感受到這些付出是值得的,那么開展垃圾分類的阻力就會自然而然地煙消云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