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傳發
近日,上海一女子被不認真寫作業的女兒氣到抓狂,連連咆哮,沒想到,她的父母樂壞了:“哈哈哈哈哈,你也有今天!”......原來,20多年前,這位上海媽媽還是孩子的時候,她的爸爸輔導她功課時也是這樣,甚至還氣憤地寫下了一封家書。
20多年前,劉天霓還是孩子的時候,由于“作業不認真”,她的爸爸氣憤地寫下了一封家書,信的末尾寫道:“總有一天,你也會為人父母,那么,現在我們就留下這封短信,二十年以后,看你如何教子呢?”果然,不出所料,二十年后的今天,劉天霓被不認真寫作業的女兒氣到抓狂,連連咆哮,沒想到,她的父母樂壞了:“哈哈哈哈哈,你也有今天!”
這輔導孩子功課中的“兩代人抓狂”,何其相似乃爾!對此,不應僅把它當成一則笑話來看,我倒覺得,這封家書,就像一杯清茶,喝過之后,還應該深思:“家庭文化”也是一大筆寶貴財富。
“富不過三代”,這是在警醒人們,為人父母者,不光要給子女留下房產、存款等物質上的東西,更應該留下精神財富,更應該留下“家庭文化”。
“不當家不知糧米貴,不養兒不知父母恩。”今天的劉天霓,“親歷親為”,她一定覺得撫養好孩子是有些苦和累的,而當她看到二十年前父親留下的那封親筆信時,應該對“可憐天下父母心”感同身受,而如果劉天霓也能將她這種“教育孩子”的過程記錄下來,將來,她的孩子也一定很感激她的,“親情在歲月里流淌”,這便是“家庭文化”的價值所在。
“家庭文化”,貴在記錄,貴在表達,貴在評述。這里,不妨舉例來說。
一位是Z君,論年齡,應該是我的長輩。他曾當過行政村黨支部書記,改革開放之后,村上的幾個集體企業在他的帶領下辦得紅紅火火,當年,縣委擬調他到鄉里任黨委副書記,他決意還是留在村上為大家服務。后來,退下來,一介老翁。有一天,他拿來一摞子親手寫的文稿,那是他的回憶錄,其中,寫了他苦難的童年,寫了他的奮斗史,特別是教育自己的后代“如何做人”,他請我把他的文稿修改修改,以求文字順暢一些——這是一種“愛子孫”。
另一位是W君。她的父母都是老革命,早在二十年前,她的父親病逝。隨后,她在網上為她爸爸建立一座“紀念館”,其間,有“活動年譜”、“歷史相冊”等欄目,特別是“紀念文選”里,記載著她父親在民族最危難的關頭投身抗日戰場,出生入死跋涉在浙東敵后交通線上,隨葉飛的新四軍一縱在豫魯蘇皖千萬里轉戰的光輝事跡,也記錄了她父親對孩子們的教育之恩,點點滴滴,往事歷歷在目——這是一種“孝父母”。
講道德,講文明,“家庭文化”,上對下,核心的一個字是“愛”,而下對上,核心的一個字是“孝”,有時候,“愛”和“孝”交融在一起,“詩書繼世長”,有了“記錄”,有了“表達”,有了“評述”,才便于傳承,才便于“愛孩子,當一代愛給一代看”,才便于“孝父母,當一代孝給一代看”,從這個意義上講,劉延波留給他女兒劉天霓的,“家書抵萬金”!
|